-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英語考試課程 德語考試課程 日語考試課程 俄語考試課程 法語考試課程 西語考試課程 韓語考試課程 葡語考試課程 小語種考試語言
英語語法課程 德語語法課程 日語語法課程 俄語語法課程 法語語法課程 西語語法課程 韓語語法課程 葡語語法課程 小語種語法語言
英語口語課程 德語口語課程 日語口語課程 俄語口語課程 法語口語課程 西語口語課程 韓語口語課程 葡語口語課程 小語種口語語言
現(xiàn)貨 法語原版 暗店街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龔古爾文學(xué)獎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Patrick Modiano 諾貝爾文學(xué)獎。
【到手價】88.00 元
遺忘的偵探,碎片的拼貼
——進口法語原版《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書評
一、紙上的幽靈:為什么是這本 1978 年的舊書?
在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的白皮 Folio 版(256 頁,ISBN 9782070373581)里,這本口袋書薄得幾乎可以在地鐵單手握持,卻在 40 多年間不斷重印。2014 年莫迪亞諾獲諾獎后,首刷庫存 48 小時售罄,二手市場價格一度翻三倍。今天我們從海外扛回原版,不只是為了“諾獎”標簽,而是想親手觸摸一種獨特的法語質(zhì)感——那種只有在母語文本里才能完全舒展的、輕若游絲卻冷冽刺骨的節(jié)奏。
二、梗概:一個沒有名字的偵探尋找“我”
主人公自稱 “Guy Roland”,既像真名,又像化名。失憶十余年后,他決定追蹤自己可能的前世:戰(zhàn)時的黑市掮客、逃亡的猶太人、被蓋世太保收買的告密者……線索只有幾張泛黃照片、幾封拼錯地名的信、幾家早已關(guān)門的酒吧。
情節(jié)看似偵探小說,卻不斷自我取消:每當讀者以為真相呼之欲出,莫迪亞諾就讓敘述滑入“也許”“似乎”“我記得/我不確定”的流沙。最終,偵探抵達羅馬的“暗店街 2 號”,卻發(fā)現(xiàn)那只是一條被拆遷的街巷——記憶像被雨水洗過的粉筆字,連灰燼都沒留下。
三、語言:法語獨有的“霧狀敘事”
莫迪亞諾的句子極短,動詞多用未完成過去時(imparfait),營造出一種“永遠懸而未決”的時態(tài)。閱讀原版時,你會發(fā)現(xiàn)譯者無法復(fù)原的三種質(zhì)地:
音韻:大量省略元音的聯(lián)誦(liaison)制造呼吸感,如 “un mur entre nous” 讀作 [??-my?-?ɑ?-t??-nu],像低聲耳語。
詞義漂移:常用 “c’était peut-être” 句式,peut-être 放在動詞之后,弱化確定性,中文很難不譯成“也許”,但法語里它更像一個節(jié)拍器。
互文: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實指羅馬一條真實街道,也曾出現(xiàn)在保羅·策蘭的詩里。原文保留的意大利語地名(via delle Botteghe Oscure)與法語標題形成雙關(guān),譯本就丟失了這種地名回聲。
四、主題:歐洲戰(zhàn)后記憶的黑盒子
莫迪亞諾把納粹占領(lǐng)與解放時期稱作 “l(fā)es années noires”(黑色年代)。小說真正的主角不是 Guy,而是“缺席的記憶”——
? 集體層面:法國對猶太搜捕的沉默共謀、戰(zhàn)后身份洗白與檔案造假;
? 個體層面:記憶作為身份的唯一憑證,卻天生帶有自我虛構(gòu)的傾向。
當你讀到最后那句 “nos vies ne sont-elles pas aussi rapides à se dissiper…”(我們的生命不也如孩童的嗚咽般迅速消散在夜色中嗎?),會突然意識到:整部小說是一曲為“無名死者”安魂的挽歌,也是一份寫給活人的缺席證明。
五、裝幀:進口原版的細節(jié)崇拜
? 封面:Folio 版使用 1978 年初版同款攝影——一條雨夜反光的小街,燈牌模糊到幾乎無法辨認。
? 紙張:70 g 圣經(jīng)紙,透墨輕盈,適合隨身攜帶;翻頁聲像遠去的腳步。
? 附錄:獨家收錄作者 1988 年接受《Quinzaine Littéraire》的訪談,其中他透露小說原型取自一位真實失蹤的猶太裔偵探。中譯本未收錄。
六、閱讀姿勢:怎樣真正“使用”這本書
先讀正文,再讀附錄訪談,最后重讀——你會在第二遍發(fā)現(xiàn)所有地名、人名其實在前 20 頁就出現(xiàn)過,只是被“遺忘”了。
配合巴黎市檔案館 1940-1944 年的在線地圖,把小說提到的酒吧、酒店一一標記,Google Earth 上那些已消失的街角會突然在屏幕上復(fù)活。
寫一封“偽遺書”——模仿 Guy 的口吻給某個可能愛過的人,體驗記憶如何自動添油加醋。
七、瑕疵:并非人人可入口的“文學(xué)利口酒”
? 情節(jié)稀?。浩诖齻鹘y(tǒng)懸疑的讀者會在 100 頁后焦躁;
? 歷史門檻:對維希政權(quán)、德占巴黎缺乏了解的讀者,會被大量暗號式細節(jié)擋在門外;
? 版本差異:Gallimard 單卷本與 Folio 口袋本頁碼不同,引用時須注明。
八、結(jié)語:把書放回包里,把幽靈放回城市
讀完最后一頁,我把它塞進風(fēng)衣口袋,走到上海舊時法租界的南昌路。路燈亮起的瞬間,我忽然不確定:剛才擦肩而過的老人,會不會是 Guy?或者是我自己十年后的殘影?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最大的魔力,是讓你在合上書后仍繼續(xù)扮演偵探——不是尋找兇手,而是尋找自己究竟是誰。進口法語原版的意義,就在于把這份“不確定”用最純粹的聲音交到你耳邊:
“Je cherche… peut-être… c’était là… ou pas.”
——我在尋找……也許……它曾在這里……或根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