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雅各布森是布拉格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他原籍俄國,后旅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戰(zhàn)期間移居美國,加入美國國籍。布拉格學派,指的是以捷克首都布拉格為研究基地的語言學流派。其主創(chuàng)人是馬西休斯(Vilém Mathesius,1882-1946)和兩名俄國移民特魯貝茨考伊(Nikolay S. Trubetskoy, 1890-1938)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后來,布拉格學派成為一個含義廣泛的名稱,統(tǒng)指所有贊同特魯貝茨考伊和雅各布森觀點的語言學者,其中也包括來自法國、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學者。這是20世紀中期歐洲影響最大的一個語言學流派,而該流派的主要成員雅各布森和后來的列維、穆南、維納、馬爾布朗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譯理論家,他們的翻譯理論和思想毫無疑問地帶有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痕跡,因此他們也常常被認為是翻譯理論中的布拉格學派。
羅曼?雅各布森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寫過大量有關(guān)語言學的論文和論著。他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文中。該文從語言學研究的角度,對語言和翻譯的關(guān)系、翻譯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問題,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該文自1959年發(fā)表以來一直為西方理論界奉為翻譯研究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雖然雅各布森已于二次大戰(zhàn)后定居美國,但由于他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一些基本思想也首先是以此身份為人所知的。雅各布森對翻譯理論問題的論述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翻譯分三類:語內(nèi)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語內(nèi)翻譯是指在同一語言中用一些語言符號解釋另一些語言符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變說法”(rewording)。語際翻譯是指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即用一種語言的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的符號,這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所謂符際翻譯(亦稱跨類翻譯:transmutation),就是通過非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解釋語言符號,或用語言符號解釋非語言符號,比如把旗語、手勢變成言語表達。這三種類型的翻譯實際上早已存在,人們也在不同的場合有過論述,但第一個把它們?nèi)绱烁叨雀爬ㄆ饋淼哪耸茄鸥鞑忌?/p>
(二)對詞義的理解取決于翻譯。雅各布森把翻譯概括成三類的目的在于說明,在語言學習和語言理解中,翻譯起著決定性作用。他不贊同英國哲學家羅素關(guān)于經(jīng)驗決定對詞義的理解的觀點,認為人們對詞義的理解,進而也就是對整個語言含義的理解,并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對世界的知識,而首先取決于語言本身,取決于對語言的翻譯。例如,對于cheese(干酪)這個英語詞,任何一個來自不吃干酪的國家的人只要他知道在英語中“干酪”指的是“凝乳”,那他就會懂得英語中的“干酪”這個詞。所以語言的含義應當附加在符號上,而不應附加給符號所代表的物體本身。沒有符號,也就無意思可言。
(三)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對等。對一個詞做語內(nèi)翻譯,可以選用同義詞,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但一般說來,同義詞不可能是完全對等的詞。如“凡是‘獨身生活者’都是‘單身漢’,但‘單身漢’卻不一定都是‘獨身生活者’”。同樣,在語際翻譯中,符號與符號之間一般也沒有完全的對等關(guān)系。例如cheese這個英語詞及其俄語對譯同義詞cыp并不完全對等。而要做到準確地翻譯一個詞或相當于一個詞的詞組,就必須采用多個詞的意義對等的組合,即采用相等信息。而且,人們通常不是用一種語言的信息來替代另一種語言中的單個的符號,而是用信息替代信息。譯者把接收到的語言信息譯成信號,然后又發(fā)出去。因此可以說,翻譯所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