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著重指出,我們所說的同等效果是指大致同等的藝術效果。絕對同等的藝術效果是不可能的。其所以不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按照列寧的反映論,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和逐步加深的,而不可能是絕對的和一次完成的。譯者對原作中包含的藝術意境的邏輯認識和藝術認識也只能是近似的和逐步加深的,不可能是絕對的和一次完成的。因此,譯文的藝術效果和原文的藝術效果,當然也不可能絕對同等。
第二,由于語言上的差異性和文化上的差異性,譯文語言形式的暗示作用和聯(lián)想作用也不可能和原文語言形式一樣,其結果,譯文和原作的藝術效果也就不可能絕對同等。
最后,我們也決不否認,有一些文學作品,意義晦澀,形象朦朧,其可譯性本來就很少,當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同等效果問題了。這類作品,如果一定要翻譯,就只能盡量保持對原作語言形式的客觀忠實性,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判斷。我們也舉一個例子。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
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p>
James I.Y.Liu譯為:
The Richly Painted Zither
The richly painted zither, for no reason,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bridge recalls a burgeoning year,
Master Chuang, dreaming at dawn, was confused with butterfly;
Emperor Wang consigned his amorous heart in spring to the cuckoo,
By the vast sea, the moon brightens pearls' tears;
At Indigo field, the sun warms jade that engenders smoke.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be cherished.
But for that, even then, it already seemed an ilIusion.
至于這一譯文能否和原作產生同等的藝術效果,那就不好說了。幸好這類作品為數(shù)不多,在同等效果問題上,可以作為例外。
總之,我們認為,同等效果問題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問題,實行起來也有很大困難,但是,這一原則的正確性,看來是無可懷疑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