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在創(chuàng)建并運用轉換分析模式方面,作出最大努力的人,首推阿姆斯特丹的范?勒文-茲瓦特。范?勒文-茲瓦特的模式采用了維奈和達貝爾內以及列維提出的某些種類,并將它們用于譯本的描述分析, 旨在將“比較”系統(tǒng)化,并且建構ー個句子層次之上的話語框架。范?勒文-茲瓦特的著作最早是在1984年以博士論文形式用荷蘭語發(fā)表的,但獲得廣泛影響則是在《目標》(Target)上發(fā)表英文縮略本(包含兩篇文章)以后(van Leuven-Zwart,1989,1990)。該模式“意在描述小說文本的整體翻譯”(van Leuven-Zwart, 1989:154),當中包含(1)一 個比較模式及(2) —個描述模式。像波波維奇一樣,范?勒文-茲瓦特認為,這些互補性的模式所確認的傾向可以反映譯者采用的翻譯規(guī)范。每種模式的特點如下:
1. 比較模式(the comparative model) (van Leuren-Zwart, 1989: 155 - 170)包括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的詳盡比較和對所有微觀層次 (句子、分句和短語內)轉換的分類。范?勒文-茲瓦特的方法 (pp. 155-157)如下:
?范?勒文-茲瓦特首先將選擇好的段落分為“可理解的語篇單位”(comprehensive textual unit[s]),并稱之為“譯素”(transemes); She sat up quickly就被劃為一個譯素,其對應的西班牙語短語se enderezó也是如此;
?其次,他界定了“核心譯素”(Architranseme),即“它是原語譯素中不變的核心意義”,可用作語際比較或“中間對照物”(tertium comparationis)。在上例中,其核心譯素是to sit up;
?最后比較每一不同的譯素與核心譯素,并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
倘若兩個譯素與核心譯素具有同義關系,轉換則絕不會發(fā)生。沒有同義關系則表明翻譯中有轉換。轉換分為三類,其下又分若干小類。這三大類是調節(jié)(modulation)、更改(modification) 及更換(mutation),表1對之作出了解釋。下面是ー個分析運用的實例,選自曼斯菲爾德 (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說及其西班牙語譯文:
As to the boy-well, thank heaven, mother had taken him; he was mother's, or Beryl's, or anybody's who wanted him?[英語原文]
En cuanto al peque?o... menos mal,por fortuna su madre se había encargado de él; era suyo, o de Beryll, o de cualquiera que lo quisiere ?[西班牙語譯文]
(見 van Leuven-Zwart,1990: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