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根據(jù)對原語譯素mother's和目的語譯素suyo [字面義為here]的研究,范?勒文-茲瓦特明確了兩種微觀轉換:
?句法ー語義更改:名詞+撒克遜所有格的mother's變?yōu)樗懈翊~ suyo;
?句法ー語用更改:選擇mother's而不是hens,表明英語原文比西班牙語譯文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語用資訊,在西班牙譯文中讀者必須理解與madre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旦這種“微觀結構”層次的轉換獲得確認和分類后,便可以對每種轉換的數(shù)量加以統(tǒng)計,再運用下述描述模式,就能計算出其總體效果:
2. 描述模式(descriptive model)(van Leuven-Zwart, 1989:171 - 179)是一個用來分析翻譯作品的巨集結構模式。該模式的建立基于從敘事學和文體學借用的概念,它竭力將“話語層面”(小說世界的語言表達)、“故事層面”(文本的敘事,包括敘述視角)與三種語言的“元功能”(人際、概念、語篇)融合在一起。范?勒文一茲瓦特用一個頗復雜的圖表,把觀察發(fā)現(xiàn)到的這些成分的互動顯示出來,該圖表將具體的微觀和宏觀結構的轉換與話語和故事層面的三種功能加以匹配。例如,句法一語用調節(jié)的實例據(jù)說都會影響故事層面的人際功能,因此,在上述mother's/suyo —例中, 原語中mother's所提供的額外語用資訊沒有必要;然而它的出現(xiàn)強調了人物的關系,可以用來強化母親沒興趣照顧嬰兒。它在目的語文本中的缺失,改變了敘述的人際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