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干擾(interference)指一個語言系統(tǒng)的某些成分逬人另一語言系統(tǒng),也可以說是原文對翻譯的影響。從狹義的角度來講,當譯者把原文的句法結(jié)構(gòu)、詞匯、隱喻及語序不恰當?shù)刂弊g成譯語時,我們就可以說是干擾導(dǎo)致的結(jié)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干擾會影響以下幾種情況的翻譯:翻譯句子的長短、 標點符號、專門術(shù)語、新詞、文化性詞匯。—般認為干擾的影響是負面的,加上譯者的無知和粗心大意,使譯文在詞序、詞法、句法、比喻、文化因素等方面出現(xiàn)誤譯,影晌到譯文的準確、地道與流暢。翻譯腔就是干擾的結(jié)果;由于譯者照搬或移植原文語序或照字面直譯,使譯文意義模糊不清,違反了譯語的語言規(guī)范。然而,如果利用得當,干擾也會變成正面的影響。其實,任何翻譯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原文的影響,歷史上不少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受益于翻譯中的干擾,盡管翻譯腔也給他們帶來不少不便。從這個意義上講,干擾是翻譯的一個內(nèi)在屬性。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在直譯和意譯上的分歧就會大大縮小,使我們更客觀準確地評價譯文。
首先,干擾可以豐富譯語,從而豐富譯語文化。不少本屬于原語文化的成分,通過直譯介紹到譯語后,由開始的陌生別扭逐漸為譯入語文化所接納,成為譯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文“巴士”本是對bus的音譯,最初出現(xiàn)時,對中國人來說是陌生別扭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但逐漸接受了這個新詞匯,還給“巴”賦予了新的含義,以其指代某種能載人的交通工具,從而在漢語中出現(xiàn)了“大巴、中巴”一類詞匯。類似的情況還有由“的士 ”發(fā)展而來的“摩的、的哥”等詞匯,都已逐漸融人漢語,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香港的漢語由于受英語的影響,出現(xiàn)了人量與大陸標準語不相符的表達法,如“娛樂學(xué)生”、“害羞購物”、“感到侮辱”等,但這些語言變異現(xiàn)象,若干年后也許同樣會成為規(guī)范用語,這是語言本身的性質(zhì)和內(nèi)部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的。
另外,干擾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原語文化的認識。譯者應(yīng)當相信讀者的想象力,大膽采用不會造成誤會的直譯,如 Ode to West Wind 和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如mmer's day?中 West Wind和a summer's day如直譯為“西風(fēng)”與“夏日”,并輔以適當?shù)淖⑨專瑹o疑可以幫助讀者獲得鮮明的印象,認識到在英國西風(fēng)與夏天給人們帶來的是偷快的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一種全新的審美感受,不僅擴大了讀者知識面,還有助于他以后的閱讀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