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要確切理解與表達(dá)原文的真實(shí)含義,一方面要求有語言修養(yǎng),而另一方面要求有背景知識。英譯漢錯誤之所以產(chǎn)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背景知識的不足??陀^的矛盾是:原文所涉及的背景情況可以是無限的,而譯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識卻總是有限的。
一、實(shí)例
這里略舉幾個明顯的實(shí)例,希望能引起讀者注意,從而力求少出差錯。
1. 原文:America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 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wind mills.
譯文:美國過分強(qiáng)大,同它正面對陣不是辦法,那樣做,就無異跟堂吉訶德一樣:揮長矛,驅(qū)驢,沖向風(fēng)車。
按:①譯者對原文所述“to tilt at wind mills”是具有一定背景知識的,知道它出于“堂吉訶德”一書。
②美中不足的是:譯者不知堂吉訶德所騎的并非“驢”——而是“馬”。譯者出于好心,企圖把原文沒有細(xì)說的典故點(diǎn)明一下,但由于背景知識不夠,而產(chǎn)生了不好的效果。
2. 原文:In Beirut men brought out their guns and fired mourning barrages of shots into the heavens.
譯文:在貝魯特,人們向天空鳴炮致哀。
按:①普普通通的“人們”,哪兒來的炮?
②外國既有鳴炮致哀的習(xí)慣,也有鳴槍致哀的習(xí)慣。關(guān)于后一點(diǎn),譯者很可能不知道。
③譯者對鳴槍致哀的習(xí)慣沒有印象,但對鳴炮致哀的印象卻如此深刻,以致干脆把原文“brought out their guns”刪掉不譯了。因?yàn)槿绻g了出來(“人們把自己的炮拿出來”),全句按譯者的理解就顯得費(fèi)解了:難道貝魯待許多人家自己有炮
嗎?
④其實(shí),英語“gun”作“炮”解或作“槍”解均無不可。譯者如知道“嗚槍致哀”這個習(xí)慣,就敢于大膽地把全文都譯出來:“在貝魯特,人們拿出槍來,連連對空射擊,以志哀悼”。
3. 原文:“Where is he?”She asked Danny.
“Mass. General.”
譯文:“他在哪兒?”她問丹尼。
“馬薩諸塞總院?!?/p>
按:美國的“xx General Hospital”(大多簡稱為××General,是用于區(qū)別“maternity hospitals",“cancer hospitals" ,“mental hospitals”等專科醫(yī)院的,即是,“綜合(性)醫(yī)院”。
二、分析
翻譯者要有廣博的背景知識。因此一方面平時要注意掌握;另一方面,從事翻譯時更要勤于認(rèn)真查考有關(guān)資料。這是相當(dāng)艱巨的勞動,何況學(xué)海浩瀚,個人所見再廣,也不過滄海一粟。
責(zé)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