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謝甫琴科是烏克蘭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建者,他一生命運悲慘。最初的24年過的是農(nóng)奴生活,贖身后獲得10年的自由,成為有名的畫家和詩人; 接著因為寫作反對沙皇暴政的革命詩歌,被當局逮捕,貶為小兵,流放到中亞細亞的荒漠,過了10年的非人生活;釋放后,也度過了三個多病晩年,不到50歲就離開人世。 他在逝世前一年寫的自傳中說“我的生活歷史,組成了我祖國歷史的一部分”這話并 不為過。謝甫琴科身后留下一部惟一的詩集《科布扎歌手》,它已成為烏克蘭人民家喻戶曉的詩集,因此多年來他被稱為“偉大的科布扎歌手”。謝甫琴科一生中非常關(guān)心中國人民的覺醒,同情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當他在1857年從流放歸來的途中,偶知中國爆發(fā)了太平天國革命的消息,于是他寫詩號召人民“要把斧頭磨得更加鋒利”,一致起來反對沙皇暴政和農(nóng)奴制。
謝甫琴科的名字對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早在1912年,周作人在紹興出版的《民興日報》上就用文言文翻譯過他的一首題名為《是有大道三歧》的詩。五四運動后,他的名字和作品被更多地介紹過來。在1921年《小說月根》編輯的《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上,魯迅用唐俟的筆名介紹了謝甫琴科,而且翻譯了他著名的《遺囑》ー詩 (《當我死了的時候》);沈雁冰則翻譯了他的一首《獄中感想》。同年9月,沈雁冰在 《小說月報》的《俄國研究號》上刊登的《近代俄國文學家三十人合傳》中專門介紹了 西芙脫欽科(即謝甫琴科)的生平和作品,說他“是小俄地方的農(nóng)奴之子,從幼年就受了許多磨折”;又說“1840年時,他的第一部詩集《歌者》已經(jīng)出世;這是富于追慕英雄的情思的詩,敘述小俄地方人民所受的已往的苦痛和對于將來的希望”。
1942年1月在桂林出版的《詩創(chuàng)作》的翻譯專號上,介紹過他的評傳,并翻譯了他的《遺囑》、《在茅棚旁邊》、《我在異國人中間成長》、《快樂的日子?。↑S金的青春??!》、《老爺們,如果你們知道》、《我不感傷》、《夢》、《一個農(nóng)奴——她正在收割主人的麥子》七首詩。1942年在重慶出版的《中蘇文化》雜志上,刊載了謝甫琴科的評傳。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蘇聯(lián)文藝》第一期上發(fā)表了柯爾涅楚克、巴烏斯托夫斯基等人寫的關(guān)于謝甫琴科的文字,翻譯了他的《自傳》和《遺囑》、《夢》、《她在老爺?shù)奶锢锔铥湣返仍姟?/p>
1953年3月北京出版的《譯文》發(fā)表了《無題》(說真話,那對我全是一樣)、《文藝女神》、《寫給妹妹》、《我走在涅瓦河上》等詩。此外,烏克蘭的基輔電影制片廠在1951年攝制的《塔拉斯?謝甫琴科》傳記片被配成華語對白在我國各地放映,同時薩夫欽科(謝甫琴科)寫的電影劇本也由鄭雪萊譯成中文,藝術(shù)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
到了 196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項星耀翻譯的謝甫琴科的小說作品《音樂家》和《藝術(shù)家》,這一年正值謝甫琴科逝世一百周年,中國各大報刊都發(fā)表了紀念文章和翻譯的詩歌作品,《世界文學》、《詩刊》等刊物都編輯紀念特輯。當年三月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會上,曹靖華作了《春風啊,把“親切溫存的細語”送到塔拉斯耳邊》的報告。
當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曾準備出版一套謝甫琴科的五卷集,頭兩卷詩選已經(jīng)排好, 可惜后來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出版,直到1983年方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ー卷本的《謝甫琴科詩選》,列為“外國文學名著叢書”,該詩集由戈寶權(quán)負責編輯,書前印有他寫的《譯本序》和翻譯的兩篇謝甫琴科的自傳,詩歌由戈寶權(quán)、張鐵弦、夢海、任溶溶等四人翻譯,共選80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這是我國從1912年開始介紹謝甫琴科的詩歌作品以來出版的一部比較完美的詩集。
為了迎接謝甫琴科誕辰175周年,戈寶權(quán)根據(jù)烏克蘭文原本《科布扎歌手》翻譯了150多首詩,于1990年由江蘇譯林出版社出版。戈寶權(quán)由于多年來翻譯介紹烏克蘭文學,烏克蘭作家協(xié)會授予他1988年伊萬?弗蘭科文學獎,并邀請他參加1989年3月和5月在烏克蘭舉行的全蘇謝甫琴科文學藝術(shù)節(jié)。謝甫琴科作品的主要中譯者有戈寶權(quán)、藍曼、丁祖永、烏蘭汗(高莽)等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