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道格拉斯?魯賓遜(Douglas Robinson,1954-)是與韋努狄齊名、在翻譯理論作品上則更加多產的一位學者。他于1975、1977、1980年先后在芬蘭基瓦斯基拉(Jyv?skyl?)大學獲得英語學士、碩士和語言學博士學位,1983年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同時申請到英語碩士和博士學位,現(xiàn)為密西西比大學英文教授。從1985到2003年,魯賓遜出版譯學專著達九部之多,發(fā)表論文六十余篇,內容涉及翻譯、語言學、文學、文化、教學法等多個領域,還做了大量的芬蘭語、德語到英語的翻譯實踐。在莫娜?貝克所編《勞特利奇翻譯研究百科全書》中收集的魯賓遜的論述就達十項之多,為該書之最。他的主要譯學著作有《輪到了譯者》(The Translator's Turn,1991)、《翻譯與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西方翻譯理論:從希羅多德到尼采》(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1997a)、《翻譯與帝國:后殖民理論詮釋》(Translation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1997b)、《成為譯者:速成教程》(Becoming a Translator: An Accelerated Cours,1997c);該書2003年出第二版,更名為《成為譯者:翻譯理論與實踐導論》(Becoming a Translator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何謂翻譯——離經叛道的理論?品頭論足的調?!?What is Translation: Centrifugal Theories,Critical Interventions,1997d)、《誰在翻譯:超越理性的譯者主觀性》(Who Translates :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 , 2001)、《司事語言學:說話與翻譯即用詞語司事》(Performative Linguistics: Speaking and Translating a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 ,2003)等等。
魯賓遜的譯學觀點新穎、文筆犀利、別出心裁、引人注目。如下我們對他的翻譯思想作兩點概述,以說明他的觀點以及他闡發(fā)自己觀點的新穎、獨到之處。
翻譯應當以譯者為中心。魯賓遜在其代表作之一《輪到了譯者》中強調,在原作者與目標文本讀者的對話鏈上,譯者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中心作用。而在與原作者和目標讀者之間的雙向對話中,譯者作為中心,其注意力應從作者向目標讀者傾斜,他應從各個方面去影響目標讀者。他認為,文本對等往往是文本詮釋上的一種虛幻目標(interpretive fiction),一般也只適用于沒有太大趣味的文本類型,如科技和學術文本。對于大多數更具挑戰(zhàn)性的源文本,則須譯者更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因此,企圖用標準化的規(guī)則來規(guī)范譯者的選詞是極為有害的,因為這阻礙了譯者對源文本直覺體驗的最佳發(fā)揮。譯者永遠不是、也不應該被迫成為中立的不帶個人色彩的轉換機器;在目標文本的構建過程中,譯者的個人經歷,包括情感的、動機上 的、態(tài)度的、社會關系上的經歷,不僅是許可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以人為中心,特別是以譯者為中心來看待翻譯,首先并不是看文本是否在形式上對等,而是看譯者和讀者究竟在做什么,看他們在圍繞翻譯的各種活動中是怎么相互影響的。至于翻譯的成功與失敗,它是文本上一種互動的、主體間的特征,而不是翻譯本體論上的特征,因為翻譯的好與壞是不同的人說的,而且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