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在我看來,人類認識(思維)能力即使能夠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再從面到立體,也還是不夠的,或者說,只走完了認識過程的一半;人類還必須從立體網(wǎng)到面,從而回到線,再從線到點,這才算是走完了認識的一個基本過程。前者是分析性的,由簡到繁,后者是綜合性的,由繁到簡。
在原作---譯作立體關(guān)系中,用以判斷譯作價值的種種標準幾何圖形及數(shù)字推導(dǎo),十分繁雜。大體說來,這些標準的界定,要依據(jù)翻譯的多功能、讀者、譯者的多層次,人類審美趣味的多樣化等等。只從譯者方面考慮,就有各式各樣的界定翻譯方法的標準,如絕對直譯法、準直譯法、絕對音譯法、意譯法、準意譯法、綜譯法、創(chuàng)譯法、改譯法、編譯法、摘譯法、補譯法、故意錯譯法等等。如果從譯作方面考慮,則用以判斷譯作本體近似于原作的種種標準亦可分為若干個面(保、級)。如微觀近似度(語音、語義、句法、修辭等方面);宏觀近似度(文陣、情節(jié)、主題、總體內(nèi)容等方面)。而在具體界定這些標準時,還要考慮到界定者的主觀因素,直觀把握能力等。我們所使用的概念或數(shù)據(jù),無論怎樣貌似精確,也總是具有模糊性(近似值等)。所以模糊數(shù)學的應(yīng)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隸屬度的應(yīng)用問題,都必須加以引進。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