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艾麗斯·芒羅(又譯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逃離》等。
1931年,艾麗斯·芒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倫縣文海姆鎮(zhèn)的一個以飼養(yǎng)狐貍和家禽為業(yè)的牧場主家庭。父親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親是學校教師,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艾麗斯十幾歲時開始寫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學就讀期間發(fā)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維度》。
1949年,艾麗斯進入西安大略大學主修英語,在校期間做過餐廳服務員,煙草采摘工和圖書館員。1968年,艾麗斯·芒羅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獲得了人們的高度贊譽,一舉贏得了當年的加拿大總督獎——加拿大的最高文學獎項。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書中講述了一組相互關聯的故事,它們合起來構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后來共創(chuàng)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獲獎,同時作品被翻譯成13種文字傳遍全球。2004年,芒羅的代表作《逃離》出版,奪得當年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并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圖書。2009年5月,芒羅榮獲第3屆布克國際文學獎。2012年,在出版最新小說集《親愛的生活》 朋友(Dear Life)后,芒羅宣布封筆。2013年10月10日,艾麗斯·芒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評價
(芒羅是)當代小說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評)
芒羅被視作是“現代契訶夫”,她有很強洞察力、憐憫以及廣泛抓住人物特點的能力,而對筆下的人物又不會帶有個人評價。(美聯社評)
作品主題
芒羅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縣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說重要特點。另一個特點,是故事的無所不知的講述者,一邊講述一邊對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理解。很多人因為芒羅筆下的小鎮(zhèn)場景而把她跟美國南部的鄉(xiāng)村作家相類比。
婚姻家庭
芒羅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對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長的小鎮(zhèn)時所面臨的兩難處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誼、禮儀、愛、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離》中,她的主題轉向中年人、獨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勞苦。
芒羅對婚姻暴力現象關注較多,多數作品從側面審視婚姻暴力。例如,短篇小說《父親們》描繪五六十年代加拿大社會中婚姻暴力的普遍性,小說里有來自農莊、鄉(xiāng)鎮(zhèn)、都市的三個父親形象。近期作品《逃離》和《空間》則揭示了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心理互動。這兩篇小說十分鮮明地呈現了傳統(tǒng)男性氣質規(guī)約下施暴者的特征,他們是身體強壯的體力勞動者,強勢、有主見、控制欲強,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具有超越女性的力量。由于所處社會階層較低,他們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在社會交往中,他們蔑視社會規(guī)則,不容易與周圍的人相處,因此容易產生自卑與封閉的心理。而且,男性自幼接受的教育要求他們不露聲色、不示弱、有力量、有進攻性,“控制周圍環(huán)境及其他人”;他們“拒絕任何會被視為女性特質的東西”,在解決沖突時,通?!霸噲D通過暴力去控制對方”而獲得更大的權力,令對方臣服。當這種類型的丈夫試圖控制妻子時,最直接的手段是暴力。
由于受到傳統(tǒng)父權社會對女性氣質定義的影響,芒羅筆下的女性具有順從、柔弱等特征,因而無法獲得人格的獨立,擺脫婚姻暴力的影響。
從芒羅對婚姻暴力的描寫中可以發(fā)現,在加拿大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社會公眾意志對婚姻暴力的態(tài)度經歷了由默許到干涉,再到建立完整體系對婚姻暴力雙方實施救助的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西方婚姻倫理的變化,也體現了在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對女性自我意識的尊重。隨著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存方式也悄然發(fā)生著改變,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被動角色受到社會的觀照和干預,公眾意志的介入使婚姻暴力雙方都得到救助。這對于婚姻暴力的受害者擺脫對施暴者的經濟依賴、獲得人格獨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也意識到婚姻暴力是男性的人格缺陷、心理變態(tài)、自我控制缺失的表現,而不再將暴力看作是男子氣概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