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英漢兩種語言都大量使用名詞,從表面上看,這對于翻譯本不應(yīng)有什么問題。然而, 如果從使用范圍和頻度的角度加以對比,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英語中名詞用得較多,而在漢語中,動詞的使用頻度較高。這是因為,英語句子里往往只有ー個謂語動詞,而漢語句子可以連用幾個動詞或動詞詞組。另外,在英語中,大量使用名詞往往具有文體色彩(如典型的公文文體,包括各類官方文件、法律條款、正式信函,等等),而漢語的文體色彩一般不受詞類本身的影響,大多在于字眼的選擇上。如果對具體詞語加以分析,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 許多英語名詞或是從動詞派生而來的(比如,名詞consideration派生于動詞consider,名詞teacher派生于動詞teach),或是與動詞同源(比如,study既可作名詞又可作動詞),或是與動詞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比如,名詞sight既是動作名詞,又表示動詞see的結(jié)果)。鑒于以上這些原因,我們在翻譯中往往可以根據(jù)具體行文需要,把相當(dāng)一部分英語名詞轉(zhuǎn)換成漢語動詞,以保證譯文的流暢。請看下面的例句:
例 1. The new situation require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trategy.
如果我們在譯文中保留上句原文中formation的名詞詞性,直接譯作“新形勢要求新戰(zhàn)略的戰(zhàn)略的制定”,似乎也能傳達(dá)原義,但帶有明顯的翻譯腔。其實,只要把該名詞還原到其詞根form,即可轉(zhuǎn)換成漢語動詞,譯作“新形勢要求制定新戰(zhàn)略",這樣讀起來就通順得多了。例1只是個短小的句子,如果通到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都很復(fù)雜的句子,這種照搬原文詞性的譯法顯然更加行不通了,如下面這幾個句子:
例2. The UN document calls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s on the basis of Israeli withdrawal from occupied territories and Arab acknowledgement of Israel's right to exist.
聯(lián)合國文件呼吁以色列撤出所占土地,阿拉伯承認(rèn)以色列的生存權(quán),在此基礎(chǔ)上解決中東沖突。
例3. Sources suggested that this decline is largely due to a sharp cutback in the credit offered by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to these countries.
有消息說,這ー下降主要是因為加拿大政府大幅削減向這些國家提供信貸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