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漢語短語與詞的界限不十分清楚,因為漢語是表意文字且漢語的語素大多是單音節(jié)的,組合起來較容易;
(4)漢語不像英語那樣有七種基本句型,漢語呈散狀;
(5)漢語的簡單句可以沒有主語,也可以沒有謂語;
(6)漢語的謂語可以沒有動詞或有幾個動詞;
(7)漢語有形合的復合句,但是漢語形合復合句的語序相對固定;漢語還有意合復合句;(英語中沒有意合復合句)
(8)漢語有公因話題句。關于公因話題句,請看周志培先生的闡述:“我們這里講公因話題中的音義語塊就是這種語音和語義都相對獨立的短語,相當于古人所說的音句或句讀。這些音義語塊,在它們進入句子后,都與公因話題發(fā)生關系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義句——公因話題句。漢語多流水句;流水句是公因話題句的一種,呂叔湘先生認為“漢語口語里特多流水句,一個小句接一個小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
總而言之,漢語的意合主要靠意義來組合,而不像英語那樣主要靠形合手段來組合。漢語的四字結(jié)構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的意合組合。漢語句子和篇章結(jié)構的各個層面以意合為主,沒有核心,不像英語那樣,有句子核心:主謂基本結(jié)構,然后在此結(jié)構上可以發(fā)展出其他從屬句子。漢語靠意念去組合,去理解,有“形散而神不散”之特點。
說到底,漢語的意合與英語的形合的不同就是形態(tài)的變化與否。人們通常將英語比喻成樹,在樹干的基礎上發(fā)展枝葉;漢語被比喻成竹子,枝葉稀疏,但一節(jié)一 節(jié)直撥而上。
語言的正確與否,一般來說從三個方面判斷:語法、邏輯和習慣。語法正確的語言如果不符合邏輯,也被認為是錯誤的語言,語法和邏輯都正確的語言如果不符合習慣,也被認為是錯誤的。任何語言一般都存在不符合邏輯的情況,由于約定俗成的習慣,也被認為是正確的。漢語由于是意合為主的語言,比起英語就多一些不 符合邏輯但符合習慣的情況。例如:“曬太陽”不可能將“太陽”拿來“曬”,邏輯上有問題,但習慣上是對的,“曬衣服”語法上對,邏輯上也對,因為“衣服”是可以拿來曬的。又例如“吃食堂”,中國人自然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但是,初學漢語的英語國家的人可能就不理解,“食堂”怎能拿來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