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不同聲音?
譯員不僅要把講話人的文字翻譯過去,還必須把預期達到的效果表達出來。這就要求譯員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不管是一般會議、領導的賀詞,還是宴會祝酒、招商引資,一概用一種聲音、一個聲調(diào)。只管我文字譯對了,干巴巴地念下去,聽眾對講話形成什么印象,與我毫不相干。
但是也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拿腔拿調(diào),讓人覺得你在演戲一般,需要掌握好平衡。如何掌握平衡,一個是靠練習,另一個是向比較有經(jīng)驗的譯員學習,看他們怎么處理。這里提一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拿一段講稿,坐在桌前用很平靜的口氣輕聲朗讀一遍。然后站到房間的一個角落,想象要向房間對面角落的聽眾發(fā)表講話,說一件自己高興的事情,照此大聲再念一遍。念完后,自已體會一下有否差別?如果沒有,站著再來一遍,再用勁一些,再大聲一些,直至自己覺得臉頰微微發(fā)熱。
至此,你已經(jīng)為自己找到了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坐在桌前的那種可以用于普通的會談和一般的發(fā)言。站在屋角說得臉頰微微發(fā)熱的那種,適合于招商宣傳和宴會祝酒等場合。
口譯與口オ
另外,要想提高口譯水平,一定要練習自己的口才。不是說要練到口若懸河,但起碼不能滴水難出。首先,口譯經(jīng)常是在大庭廣眾之前的表演。如果這輩子也沒有在這樣的場合下向這么多人說過話,當然會心理壓力巨大。兩腿發(fā)抖、滿手是汗、口干舌燥都不足為奇。借用文藝界的一句話,這叫怯場。如果你在這方面有不足,請找各種機會練習。
其次,口譯不是念講稿,經(jīng)常也沒有稿子可念。根據(jù)筆記說出譯文,需要根據(jù)筆記和短期記憶,當場組織思路,并且顯得很有信心地說出譯文,讓人看不出譯員實際上是在一邊想一邊說。如何練習呢?建議采用西方政界人士慣用的三點法,我把這個技能簡稱為“張口說三”。
所謂說三就是提出三個論點,或是說明三個原因,或是舉出三個例子。之所以必須是三有很重要的心理原因。對于大多數(shù)聽眾來說,兩點會覺得不夠分量。四點量有點太大,聽到第四點的時候,往往第一點或第二點是什么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三點則恰到好處。西方政界人士在發(fā)表看法的時候,經(jīng)常采用三點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