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英語中有許多形象比喻和習(xí)語,出于種種原因無法直接移植到漢語中來,這時大都需要用舍形取義”即意譯的方法來處理。有時,如果連意譯都無法完全傳達(dá)原義,則需要另外加注,說明其背景或出處以及真正的含義;嚴(yán)格地說,這本不是翻譯自身的問題,卻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要做的事情。
1. 替代
在英語中,人們有時用具體的字眼來表示含義更加寬泛、抽象的內(nèi)容,這在修辭中稱作換喻(metonymy)。這類表達(dá)形式如果難以直接譯出,就應(yīng)吃透原義,用比較籠統(tǒng)或抽象的說法替代之。例如:
例1.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假如讓我決定我們是要ー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政府,還是要ー個言論自由而無政府的國家,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例2. If you're looking for reasons corporate America is in such ill repute, this kind of
over-the-top CEO piggishness is a big one.
如果你想知道使公司化美國如此聲名狼藉的因由,高高在上的首席執(zhí)行官們的這種貪欲就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2. 釋義
翻譯中的釋義是ー種變通、間接的方法,主要用來處理在翻譯中大量存在的、無法直接移植或尚未進(jìn)入漢語的外來表達(dá)方式,比如,原文語言中特有的形象比喻、習(xí)語等。前面說過,釋義或意譯的代價是失去原文的語言特色和文體效果,為了彌補(bǔ)這ー遺憾,可適當(dāng)?shù)卦鲈~說明或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