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詞語是語言大廈的一塊塊磚石。翻譯過程中要想正確理解和傳遞句子或篇章的意義,英漢詞語是不可忽視的對比和分析對象。這里所說的詞語是指我們常說的詞(word)和詞組(phrase)。 而對比和分析英漢詞語主要從語法和詞義兩個角度來進行。
(一)從語法角度來看
從語法角度來對比和分析英漢詞語,我們可看出:英語和漢語有著大致相同的詞類,實詞中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數(shù)詞,虛詞中都有介詞和連詞。兩種語言中也都有象聲詞,所不同的是英語中有冠詞,而漢語中有量詞和語氣詞。不同的詞類在句中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或起不同的語法作用。在語內(nèi)交際過程中,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類(詞性)均會經(jīng)常發(fā)生轉(zhuǎn)換(語內(nèi)轉(zhuǎn)換):名
詞有時會變成動詞,動詞有時也可轉(zhuǎn)作名詞,如漢語中的"熱愛學習(名詞) "和"學習(動詞)文件",英語中的 "I study(動詞) "和"English study(名詞) "等。在翻譯過程中,英漢兩種語言有時可無詞類轉(zhuǎn)換,但更多的時候則常伴有詞類轉(zhuǎn)換(語際轉(zhuǎn)換),如:
(1) He is a teacher of English.(他教英語。 )(名詞轉(zhuǎn)成動詞)
(2) He is physically weak.他身體很弱。(副詞轉(zhuǎn)成名詞)
(3) She was gazing across the sea, apparently ignorant of him.她正在眺望大海,顯然沒有看見他。(形容詞轉(zhuǎn)成動詞)
(4)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is long but we are firmly on it.發(fā)展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是我們已經(jīng)堅定地走上這條道路。(介詞轉(zhuǎn)成動詞)
(5) In fact, the Lexicographer's name was always on the lips of this majestic woman, and a visit he had paid to her was the cause of her reputation and her fortune.這位威風凜凜的女人嘴邊老是掛著字匯學家的名字,原來他曾經(jīng)拜訪過她一次,
從此使她名利雙收。(名詞詞組轉(zhuǎn)成名詞詞組,名詞詞組轉(zhuǎn)成主謂詞組)詞語的轉(zhuǎn)換有時還會超越同一語言層次,即與其他語言層次轉(zhuǎn)換,例如:
(1) They have not done so well ideologically, however, as organizationally.但是,他們的思想工作沒有他們的組織工作做得好。(副詞轉(zhuǎn)成名詞詞組)
(2) Angola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 in South West Africa.安哥拉是西南非洲的麻煩之地,這是大家最容易看得出來的。(形容詞轉(zhuǎn)成分句)
(二)從詞義角度來看
詞義如從社會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可分為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如從傳統(tǒng)的詞匯學角度來講,詞義包括概念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所謂概念意義,也叫外延意義( denotative Meaning)或認知意義( cognitive Meaning),就是詞匯的最基本意義,是語言符號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視為詞語在字典中的定義或釋義。所謂內(nèi)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是隱含于或附加在概念意義上的意義。社會、群體或個人都可以使一個詞具有內(nèi)涵意義,有時還是很不相同的內(nèi)涵意義。這種差異既可以存在于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也可以存在于一種語言和一種文化的亞文化之間。如英語中的 goose 有"愚蠢"的內(nèi)涵意義,但漢語中的"鵝"卻沒有這種不好的內(nèi)涵意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詞義,英漢詞語的詞義對應情況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