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工作的特點是要求譯員當場、及時、獨立地進行一次性的翻譯,而譯員往往事先對翻譯的內(nèi)容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即便是譯員能夠提前得到中方談話的書面材料,在交流的過程中總會有新的議題或事先沒有料到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譯員應該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否則難以勝任工作。
口譯譯員的應變能力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對不會譯的內(nèi)容的處理,對中方或自己錯誤的處理,以及對不合乎中外文化習慣的問題的處理。要具有以上三方面的應變能力,需要注意語言基本功,擴大知識面和不斷積累、收集新語匯。
語言基本功:這里主要涉及釋譯(即paraphrase)的能力,如許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如“四合院”、“豆汁”“京韻大鼓”等都是用釋譯的辦法,分別譯成 traditional single-story houses with (rows of) rooms around the four sides of a courtyard. a fermented drink made from ground beans 和 story-telling in Beijing dialect with drum accompaniment。但是釋譯的基礎是必須知道“四合院”.“豆汁”.“京韻大鼓”等是怎么回事,這又是知識面的問題。
語言基本功還包括掌握相當數(shù)量的概括性強的詞,即general words,如以上的house, drink, story-telling以及performance等。不會說專業(yè)術語如“周林頻譜儀”、“做B超或核磁共振檢查”至少可以解釋為a kind of medical instrument used for.….to have a special kind of medical check to find out...等。其他如 tool(工具),machine(機器),table(臺),room(室);metal(金屬),mineral(礦物);medicine(藥品).disease或illness(?。?,doctor(醫(yī)生);food(食物),animal(動物).plant(植物),tree(樹),flower(花),grass(草),sport(運動)等都屬這類概括性強的詞,即general words;掌握了這類詞,起碼有助于對方了解涉及的“類別”。我們在每單元中都設計了應變能力練習,教師可在學生口譯后,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通過集思廣益總結(jié)出一些靈活口譯的方法。
對說話者或自己錯誤的處理,實際上是“補救”的問題,是有一些應付辦法的,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好是少犯或不犯錯誤。要做到這點,還是要擴大知識面。如有的譯員不熟悉南方口音,把某產(chǎn)品的“日”/mi/產(chǎn)量譯成“年”產(chǎn)量,如果他對這種產(chǎn)品(如汽車)的“日”或“年”產(chǎn)量大致有所了解,對所譯數(shù)字的大小就會有較準確的判斷能力。有的譯員曾把“香蕉”誤譯成“橡膠”,如果他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如所涉及的國家、地區(qū)的生產(chǎn)或進、出口產(chǎn)品不包括“香蕉”或“橡膠”,或者從價格或需求判斷,只可能是“香蕉”或“橡膠”,就可避免犯此類錯誤。
對不合乎中外文化習慣的問題的處理更是直接與譯員對東西方文化的了解有關。這類知識涉及面極廣,包括小到風俗習慣,大到宗教、哲學,人文、史地、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強調(diào)譯員應該不斷積累知識,有隨時收集新語匯的能力和習慣。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