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文獻中使用的很多術語都與期望和意圖相關,例如“plan”(規(guī)劃),“goal”(目標),“want”(需求)和“purpose”(目的)。這些術語描述為會話 agent 建模所需要的一系列概念。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按照這里的定義使用這些術語,不過這里給出的是比較常見的解釋。
首先,考慮期望和意圖的區(qū)別。期望表示的是agent對世界的觀察中,哪些狀態(tài)是樂意接受的,哪些狀態(tài)是不樂意接受的。一個agent可能具有很多期望,并且常?;ハ鄾_突。例如,你可能想讓自己放松一天,去海邊玩;而另一方面,你還希望期末考試能夠考好,為此需要待在家里學習。這兩個期望互相沖突,你的行為將是這兩者的折中。與此相反,你的意圖通常不沖突,即你不可能同時想去海灘又想待在家里學習。意圖是與行為緊密相關的,一次只能夠做一件事。
雖然期望和意圖都影響你的行為,但它們是很不相同的。期望是潛意識的,你可以評估特定期望對你的吸引程度。而意圖表示你要采取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再如圖1所示的例子,你可以看到期望和信念都可以認為是一些思考過程的輸入,而這些思考過程將逐漸落實為你的意圖所決定的一系列行為。
意圖有兩種不同的概念。第一種意圖稱為行為中的意圖,指故意行為這樣一個特征。例如有兩種場景,第一個場景中你騎自行車不小心撞到別人,在另一個場景中你騎自行車故意撞到別人,這二者具有很重要的區(qū)別。如果是后者,你可能被控傷害罪,而前者只是遺憾的事故。第二種意圖稱為以未來為導向的意圖,反映的是你對將來行為所做的決定。例如,經過考慮以后,你決定暫時忘記考試而去海灘玩。于是,你已經采納了一個以未來為導向的意圖,去海邊玩。
當然,如果你有以未來為導向的意圖,那么將導致有意圖的行為。因為你想要去海灘,你可能打算騎自行車去。但是,以未來為導向的意圖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在你去自行車棚的路上,你可能遇見朋友要去學習,因此你對自己出去玩的決定很后悔。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去海灘的意圖,但是你放棄了,然后有了去學習的意圖。
這里以未來為導向的意圖是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引入運算符Intend把agent 和 agent想要執(zhí)行的行為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理性agent,所具有的意圖必須滿足一些要求,其中部分要求如下:
理性約束1——一個agent不能有意圖去做兩個自己認為是互相排斥的行為。
理性約束2——一個agent不能有意圖去完成自己認為都不可能實現的一個行為。
用形式邏輯來表示這些約束是很復雜的,我們將依賴于規(guī)劃制定和規(guī)劃采納的過程,從程序上保證 agent 只采納它認為能夠完成的意圖。
很明顯,規(guī)劃、目標和規(guī)劃制定都與意圖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比看起來的要復雜得多。首先,如果你說Jack有搶銀行的規(guī)劃,可能有兩個方面的意思:
Jack要去搶銀行。
Jack已經制定了一個讓某人去搶銀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