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證留學(xué) |
- 筆譯 |
- 口譯
- 求職 |
- 日/韓語 |
- 德語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加之悠久的人文歷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無奇不有。如“三寸金蓮”英文怎么說?顯然有很多東西還從未被英語描述過,而且不斷地還有新事物、新發(fā)明和新觀念出現(xiàn),如何翻譯也需進(jìn)一步的探討。目前比較現(xiàn)實的做法是用漢語拼音拼寫、加注或是增益、音譯和譯借,它們?nèi)瞬糠忠殉蔀橛⒄Z中的漢語借詞了。主要有下列這些典型例子:
1)已為講英語國家的人們所熟悉,并在英語中普遍流行的中文詞,如中國獨(dú)有的樂器,二胡(erhu),琵琶(pipa),箏(zheng)和中國特有的食品等。在國內(nèi)食品多有崇尚洋名時,洋人卻以tofu取代beancurd,此現(xiàn)象豈不有趣?如此看來,湯圓、餃子就不宜譯成 dumplings。該詞指西方飲食中湯煮的食品,這與中國的湯圓,餃子、面片、餛飩、刀削面還是不一樣的,不宜借用該詞來表達(dá)中國獨(dú)特的食品。
2)兩方不太熟悉的中華特有物品,音譯后還需加注英文解釋詞語,這樣普通國外讀者才能理解他們從來沒見過的東西。如“折耳根(zhe'ergen, roots of Cordate houttuynia; Decaney acctaldehyde),俗稱“魚腥草”,是一種貴州人非常喜歡吃的野菜,但英文中只有很長的拉丁文,難記又難念。所以當(dāng)菜名時宜用漢語拼音。下面例子都宜用漢語拼音表達(dá),如“炕” (kang,a heatable brick bed)。又比如粽子(zongzi),即使西方人吃過粽子,也記得它的名,但要對其文化含義有透徹了解就太難了。西方人很難聯(lián)想到中國遠(yuǎn)古的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中國人為了紀(jì)念這位先賢,舉辦龍舟比賽來紀(jì)念他,粽子是在那時扔到河里喂魚的,據(jù)說這樣魚兒就不會吃因楚國亡而投江自殺而死的屈原了。因為這個緣故,中國又有了“龍舟節(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來紀(jì)念這 位先賢。